述语表
在本页中说明了本网站中使用的专门述语及一般性水处理中使用的述语。按汉语拼音分类排列,从左侧的目录检索需要查找的述语。
- 灭菌精制水
- 是日本药典中表示的水的规格之一。将精制水进行灭菌而得到的高质量水。
- 膜分离
- 用半透膜分离工艺的总称。
- 膜过滤
- 为液体施加压力,通过半透膜分离溶媒与溶质、或低分子溶质与高分子溶质、微粒子等的方法。
- 膜面积
- 滤膜组件与提供水直接接触的滤膜表面积。
- 内毒素
- 以在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衍生的细菌脂多糖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物质。在水中存在分子量为100万〜200万的集合体,也存在少部分的分子量为2万左右的亚基。因而,虽然不能用MF膜除去,但可以用UF膜除去。导致发热性物质引起的事故基本上是由内毒素所引起的。血中浓度5〜50ng/L左右即可引起寒战、发热、休克症。通常的杀菌法无法使其丧失活性,必须在250℃以上的高温分解或用UF滤膜来消除。
- 内压型
- 是指在中空纤维组件及管状组件,在内侧流过加压的原液,向外侧渗透的液体作为渗透液的过滤方式。面向原液的内侧有滤膜的活性层。因为原液的流动条件中处均匀状态,拥有能充分发挥滤膜性能的优点。
- 凝胶层
- 进行滤膜处理时,原液中的难溶性高分子溶质(蛋白质、多糖等),因浓差极化而引起浓度上升,在滤膜表面析出而形成了凝胶层。凝胶层进一步发展可以观察到渗透通量将再不依存与压力,而是依存于溶质浓度的特征性现象。这是因为与渗透流通量成比例地从溶液搬运到凝胶层的溶质的量,与从凝胶层根据浓度梯度(由浓度和流动条件决定)可逆地返回的溶质的量成相称的平衡状态(凝胶层模式)。可以在原液中的胶体或微小固体等结垢物质沉淀在滤膜表面,形成了非可逆性的阻力层时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此外,因为不存在完全不包含结物质的实际液体,可以说[凝胶层]是过滤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 反向污染
- 无菌化系统例如无菌水制造设备,尽管从生水制造无菌水的功能正常工作,但仍存在从无菌水取出口浸入并停留在无菌端的细菌,在无菌水中存在着细菌时称之为反向污染。作为防止反向污染的对策,实施了采用特殊阀门、持续释放杀菌剂、静菌剂、组装紫外线杀菌灯等措施。
- 反向洗涤
- 与通常的液体渗透法相反,液体从渗透液端流动到原液端,剥离原液端滤膜表面形成的污垢层等沉积物质,恢复滤膜性能的滤膜表面洗涤方法。
- 浓缩水
- 不通过滤膜,溶质、悬浊物质被浓缩的水。